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情专题 > 广州史话 > 当代华章

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局

来源: 日期:2015-06-08

垃圾城市发展的附属物,高速发展的广州,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2011年,广州全市生活垃圾日均产量约1.8万吨,预计2015年全市日均生活垃圾将达2.2万吨,而现有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为1.4万吨;处理方式仍嫌粗放,现有九成以上的垃圾被填埋,仅有二成左右的的垃圾用于焚烧发电,造成极大资源 浪费。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数年后广州将没有地方可以填埋垃圾。破解垃圾围城困局迫在眉睫!

2012年,广州市政府把破解垃圾围城困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多次实地调研垃圾分类、处理情况,到问计美国院士求解垃圾突围难题,再到提出能卖拿去卖、有毒单独放、干湿要分开的宣传口号,以及市政府邀请10位垃圾填埋焚烧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解决垃圾围城现状……充分表明了解决垃圾围城困局的坚定决心。

20127月,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部署动员大会在中山纪念堂隆重举行。会议宣布:成立由广州市长陈建华牵头的市环保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监督指导、检查考核各项工作。推行市四套班子挂点督导各区,以及市直机关单位、市属企业挂点督导帮扶街镇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制度。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建立项目任务、责任人、完成时限、工作标准、效能监督五结合的责任体系;深入开展三个一百万,一个都不少行动,做到全体党员、全体公务人员、全体市民、全社会和一线队伍五个动员,推进全民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统一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评价考核,严格实行倒查责任,逐级问责,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破解垃圾围城人民战争

2013年,广州市继续召开全市垃圾分类处理动员部署大会,发动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20147月,广州再次召开垃圾分类处理暨创建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动员部署大会。要求全市上下必须以创建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为抓手,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目标,加快城乡垃圾分类处理一体化,全面提升垃圾分类处理水平,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幸福广州建设。到2015年底前,全市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化回收率达到4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以上,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的社区人口占60%,成功创建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截至2014年,广州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李坑资源热力电厂二分厂正式投入运营,兴丰填埋场七区工程、萝岗福山、南沙大岗、增城碧潭、从化潭口资源热力电厂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大田山餐厨废弃物循环处理试点进入建设阶段,李坑综合处理厂项目完成立项和招标,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其中,于2010年编制《广州市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布局规划(2010年—2020年)》,推动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及综合利用厂规划建设;201310月完成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特许经营招标工作,选定4家投资主体;2014年,在广钢新城建立循环利用示范点,对拆除类建筑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截至201410月,已建设完成7个建筑垃圾临时消纳场。为有效解决资源热力电厂与周边居民之间的矛盾,减少“邻避效应”的负面影响,提高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标准,广州依托6个资源热力电厂和兴丰填埋场,按照“生态环保、集约用地、能源循环、固废为主、带动产业”的原则,积极推进7个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白云李坑循环经济产业园、白云兴丰循环经济产业园、萝岗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各大园区的规划编制预计2014年底完成。2014年,广州被列为国家第三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将从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其他生活垃圾协同处理等方面先行先试。

值得欣慰的是,从垃圾处理厂选址的热议,到垃圾分类的讨论,再到新一轮垃圾处理探索,广州市委、市政府与市民的出发点同向而行,为广州更宜居、宜业和可持续发展而努力。经过近年的充分讨论和沟通,原来一些反对垃圾焚烧的市民,逐步意识到垃圾焚烧是当下解决广州垃圾围城的最佳办法。垃圾处理的紧迫性、必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广州还不断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建设。一是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健全街道“一队三中心”新型服务管理体系,创新镇村服务管理模式;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强化服务功能;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建设,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社会服务。二是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和服务,整治违法建设,整合市、区、街三级城市管理资源,推进城市管理综合化、网格化、信息化。三是加大“平安广州”创建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全面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四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五是加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六是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机制。上述措施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有效保障了广州经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gzsdf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020-83501579(信息资料处)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447号 邮政编码:510091 电子邮箱:gzsdfz@gz.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09204806号-1 网站标识码:4401000003

广东广州

自2017年来您是本站第21292位访问者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