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情专题 > 广州史话 > 广府文化

岭南画派融汇中西

来源: 日期:2015-06-08

岭南画派是继海上画派之后崛起影响最大的一个中国画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它是岭南文化最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与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绘画流派。

岭南绘画艺术萌芽较早。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简单的图画;青铜时代的珠海宝镜湾摩崖石刻画,不仅规模较大,构图也已非常复杂。但是,从传统中国画意义上讲,岭南画派这一艺术形式仍然起步很晚,并且还是在中原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明清两代,岭南画坛名家辈出,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比及近代,西洋画法传进中国,岭南画家首开中西结合之风,“岭南画派”独步天下。19世纪中叶,即岭南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画家居巢、居廉时期。“二居”兼容工笔画和没骨画法,同时,创造性地发挥了“撞水”、“撞粉”的表现力。用这种技巧来描绘岭南风物,以写生来确立自己的风格。“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是岭南画派公认的先驱者。20世纪20年代,“岭南三杰”开始从事融合中西绘画的试验工作,画出了不少“新国画”。抗日战争爆发后,关山月、黎雄才通过西北、南洋写生,奠定了他们在山水画领域的地位;黄少强在这一时期接连举行了他的“国难展览”、“抗战画展”以及“战地归来展”等,有力地弘扬了岭南“新派”画家“艺术救国”的精神。

此外,20世纪2030年代,在广州地区还出现了一个以宣扬传统画学、维护国画学统的绘画团体——广东国画研究会。它成立于1925年,前身为1923年创建的“癸亥合作昼社”、其固体活动于1937年终止。该会前后经历近15年时间、参与的画家数百人,成为这一时期广东地区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美术社团。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广州,并在香港、东莞创立分会,其流风遗韵一直绵延至今。在其十余年的艺术活动中,他们编纂美术书刊、举办展览会、创立国画图书馆、创办美术学校、热心公益活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美术体系,成为了广州近现代美术的一个典范。该会的代表画家如潘至中、潘达微等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他们堪称画坛之楷模、后学之津梁。

解放后,岭南画派发展至鼎盛时期。黎雄才、关山月等都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都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黎雄才以山水画见长。他与关山月等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合作完成了100多幅作品,每幅作品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体现了大师谐和默契、心照神交的深厚友情。关山月禀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艺术主张。他所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是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典范。

1959年初,关山月和南京国画大师傅抱石接受了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的任务。周恩来总理十分重视这件事,他对两位画家说,应该把创作这幅画看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并决定作画地点选在故宫中。关老与傅老认真研究了几天,画出了小稿。他们按周总理的意见:整个画面要表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周总理看了画稿以后,指示说,画面还要画上红太阳,体现“东方红,太阳升”之意。

巨幅山水国画完成创作的第三天,周总理陪伴毛主席来到故宫的创作厅。毛主席刚走到门口时,两位画家急忙迎出去,与毛主席握手,表示欢迎。周总理分别向毛主席介绍他们的名字。待傅抱石向毛主席介绍国画创作的意图后,关山月上前指着红太阳,补充说明其象征意义,又接着说:“今天特敬请毛主席您老人家来挥毫落款。”毛主席高兴地挥毫题上“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具有十七帖体又是毛主席自己风格的行草大字。之后,这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大山水画,就一直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正厅之上。后来,《江山如此多娇》还被印成了老百姓家中的年画。1979年,关山月又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了大幅国画《春到南粤》……。

今天,广州地区一批年轻画家,基于现实使命感,打出了“后岭南画派”的旗号,力图在精神层次上,重建与本来意义上的岭南画派的联系。

10.西关大屋独具特色

清中后期,随着商贸业快速发展,不少巨贾富商、达官贵人和名门望族开始在广州西关角东起文昌桥、大观桥,西至泮塘、昌华园一带,陆续建造了一批具有浓厚岭南特色的大屋,也就是我们现在能观赏到的西关大屋。它从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细部装饰等都有浓厚的广府风格,在岭南建筑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

为适合南方比较炎热的气候,西关大屋都是高檐深宅式的砖体结构。屋檐非常高,进深非常长,墙壁用青砖砌成,屋外檐阶铺砌“绿豆青”水磨大青砖和白色花岗岩,形成“青砖石脚”的特色,既防潮,又保护临街立面的美观。

大屋大门多为“三件头”样式:外为矮脚双扇门,这是一种四扇对开的小折门,防止外部视线干扰;第二件,趟栊,这是一种栅栏式的横向拉门,由五到六厘米的木圆条横排而成,根数取单不取双,既防盗又通风;第三件,大门,非常坚固和厚重,黑色……

大屋内部平面结构多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厅与厅之间以天井相隔,形成颇多的中轴线。正间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走进大屋,富有特色的天井(上加小屋盖),靠天窗和水窗来通风采光;有些还有“满洲窗”,以五光十色的玻璃镶嵌而成的正方形窗格,其色彩以蓝色为主色度。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及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西关大屋堪称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现存西关大屋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锐减到不到100间,其中尚有保留价值的则只剩下10多间,如,今多宝路愉园酒家左邻“邓华熙府”(为巡抚部院邓华熙于咸丰年间所建,1902年退休时的居所),多宝坊27号的“钦赐探花第”(为1859年李文田殿试中探花而建,今名泰华楼)。而其他著名的西关大屋如十三甫正街15号的西关大屋、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多宝路的“邓宫保第”和“钟家花园”等名园大宅早已不复存在。现存可供游人参观的名宅有位于龙津西路逢源大街21号的“小画舫斋”。

小画舫斋是新加坡华侨富商黄景棠于清末建造,落成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因内有船厅,故名小画舫斋。名宅占地2000多平方米,园门朝南,门额石刻“小画舫斋”是清末赵之谦所书;后门向北,原有的建筑分为三部分,南面是主人的卧房,西北涌边处是船厅,中间是祖先厅,南门的右侧是后楼。所有的建筑以石路和连廊相连,庭院中建有凉亭“诗境亭”、假山和花基等。 原庭院建筑布局妥帖合理,结合自然条件,以天窗、楼井加强采光和通风,内部装修以通透的落地罩及隔扇等敞开式处理,园内又广植南方珍贵植物,西北面临水,巧妙地利用南北对流风向设计房舍,便于组织穿堂风,即使是炎热的夏天,房舍也通风清凉。现仅存船厅、祖先厅、大门和后楼。

“船厅”临荔湾涌而建,是主人的书斋、文人雅士聚会之所,因临水而构筑,其造型似船舫,故名船厅。整个“船厅”约200平方米,高二层,卷棚歇山顶,钢筋混凝土结构,靠近荔湾涌的外墙开有侧门,门上端有一块由苏若湖书的“小画舫斋”石匾,门外有一石阶梯,可登船外出。在入口的门厅悬挂有两广总督阮元题书“白荷红荔泮塘西”的木匾。目前小画舫斋真正留存下来的只有一座家庙,游人只能从祖先堂前一株百年古榕树追忆当年的园林胜景。

1956年,黄氏后人黄子静、黄明伯等将此园林建筑献给政府,供广大市民和游客观赏。1993年被公布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政府出资对该建筑进行了部分修缮和复原。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gzsdf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020-83501579(信息资料处)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447号 邮政编码:510091 电子邮箱:gzsdfz@gz.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09204806号-1 网站标识码:4401000003

广东广州

自2017年来您是本站第21292位访问者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