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广州 > 民俗风情

【时令节庆】(六)——冬至 冬大过年

来源: 日期:2018-02-11

【时令节庆】(六)——冬至    冬大过年

冬至一般在公历1222日或23日。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广府俗话讲:“冬大过年”,又说:“肥冬瘦年”,即过冬比过年还要忙碌,餐桌上更丰盛。冬至那天,广府人有祭拜祖先的习俗,有些望族有联宗祭祖、太公分猪肉、演戏酬神活动;一般家庭以“三牲”、果品、汤圆祭神。同时,蒸糕,做糍粑,包汤圆,杀鸡杀鸭,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以庆团圆。

冬至节的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会祭拜先人和叩拜父母尊长,现在广府民间还延续这些习俗。

拜祭祖先仍为首

佛山市南海区盐步镇平地村开村800年,村内有座大宗祠,供奉始祖德政公。2005年,该村恢复旧礼冬祭,自此每年一度,从未间断。20111222日大批记者观摩了黄氏大宗祠的联宗祭祖仪式。

上午约10时,有人陆续进来,老者套红褂蓝袍。凡60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祭拜,还必须穿上这身衣服。无论男女,凡超过60岁的平地黄氏子孙都可参加冬祭。站在熏香炉边的四个年约10岁的男童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们是负责引导整个祭祖仪式的“携童”,在长辈的指引下端茶送酒。“携童”在广府民间也叫“父老仔”,当携童的条件是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都在世,寓意家族能代代流传。

上午11时,大宗祠的后堂已被挤得满满当当,统一着装的众老者,站成五行十多列,第一行坐六位老者,为年事已高或腿脚不方便者。其余则站到宗祠中的崇始堂,等待仪式的开始。在司仪的指挥下,两名子孙敲响铜锣,族内德高望重的老人三位父老代表上香、宣读祭文,文言文写就,大意说黄氏的来由,要大家团结、子孙受庇护之类。化祭文、化宝,由携童向九位父老代表敬茶敬酒。锣停,全体人员向先祖行鞠躬礼。

随着子孙们向祖先行礼和上香,冬祭的仪式宣告结束。拜祭完,大宗祠内外摆满100来围,吃完饭还有“太公分猪肉”。黄氏大宗祠的文书黄念祖说,冬祭发展至今已有来自港澳、罗定和东塱村的黄氏后裔参加,他们都是祖先“德政公”的子孙。

望族有联宗祭祖的习俗,但一般家庭也鸡、杀鸭,备酒肉、果品、糍糕、汤圆,举行隆重的拜祭仪式。冬至供奉祖先,汤圆是必不可少的。秋收过后,新糯上场,家家户户早已舂好糯米粉。一到冬至,便做起汤圆来了。汤圆有多种,一般以糯米粉为皮,红糖块作馅,叫糖心汤圆;也有把炒熟的芝麻、花生捣碎与砂糖拌匀作馅的,叫麻蓉汤圆;有将湿糯米粉搓圆压扁,以浓浓的姜糖水煮之,谓之糖包汤圆,又叫“糖不甩”;还有一种是咸汤圆,不包馅,以猪肉、虾米、萝卜丝、芥菜丝滚汤煮之;粤西地区还有以一张菜叶把汤圆包裹着,叫做“菜包”。拜祭祖先后,家人围桌共食汤圆,取合家团圆之意。除合家共食外,还要分赠街坊邻里,共庆丰收。

肥冬瘦年,冬大过年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成双蝶食如流,冬至鱼生绝胜秋。”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冬至前后广府地区的时令菜肴相当丰盛。广府人确有“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的习惯,但因食鱼生不够卫生,后改为“打边炉”(火锅)和开锅狗肉。由于广府人过年以“三牲”为主要食材,而冬至则餐桌上平添了狗肉、各式汤圆,与春节团年饭的菜肴相比显得更加丰盛。在冬至这一天广府民间还有制作时令食物的习俗。如,大多数中山小榄人会制作一种名为“水榄”的食物,这种“水榄”其实就是一种用菊花肉作馅料的糯米汤圆;肇庆、云浮一带会制作“干姜”,叫做“冬姜”,以大补命门之火;珠江三角洲村妇一早就开始舂粉(注:舂粉(chōng fěn),又叫舂米粉,它的工具主要是石碓和石臼。事先将糯米放入石臼;石碓上方连着一根碗口粗细,长约3米的圆木杠,像水车一样用脚踩踏,一上一下不停地用石碓击打石臼;经过石碓长时间的击打,糯米终被捶碎捶细,成了米粉。现代农村已广泛使用碾米机来取代“石碓”舂粉。),叫做“冬前粉”,以备春节制作年糕之用(据说“冬前粉”不会变质)。台山《农家十二月歌》中唱道:“十一月到,冬至节来;捣米舂糍,又吃团仔。间屋漏水,整过上盖;粪厕亦烂,要去补培。担谷出粜,有钱银使;箩篸簸箕,大盖小盖,筲箕碓磨,埕罂缸瓦,盘煲碗碟,都要买齐。”广府民间生活,此时外弛内张,从生产生活的安排和经济开支这个角度上说,确是“冬至大过年”了。

暧冬寒潮早警示

冬至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子,是北半球一年之中黑夜最长的一天,所以冬至日又是预卜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时机。星相学家多于是日夜观天象,说不但可测气象,还可卜人问祸。俗谚云:“冬干年湿。”即冬至那天下雨,春节必晴明;冬至晴明,春节会有阴雨。又云:“冬在初,冷唔多;冬在尾,卖了黄牛来置被。”“冬至头,卖开锦被置黄牛;冬至中,十个牛栏九个空;冬至尾,卖开黄牛置锦被。”“冬至落雨,牛羊冻死。”按照民间的说法,冬在头、在中、在尾,分别代表冬至所在的农历月份,即上旬、中旬和下旬。如果冬至这天在农历月份上旬的话,这年的气候会很宜人,棉胎基本不用下架,而且还可以把常年需要增加保暖的钱节省下来多买几头牛耕田;冬至在中旬的话,虽然没有在上旬那么暖和,但气温还比较宜人,耕牛还可以出去晒下太阳,而不至于留在牛栏中偷懒;冬至在下旬的话,就会气温很低,要把耕牛卖了来买被子!

广府时令节庆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也是中华祥和文化与广府文化的有机融合。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的传统时令节庆平安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一,广府地区传统时令节庆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族群凝聚力。新春佳节如意迎春与合家团聚、清明节扫墓祭祖插柳辞劳、端午节祀神祭祖,充盈着亲情情节、敬祖意识,闪耀着中华民族敬祖爱国精神的光芒。这些思想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家庭、亲人、故乡、祖国的情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对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及对文化同根性的认同。海外华侨回国拜祭祖先及在异国他乡游子叶落归根等行为则是传统时令节庆中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有利于加深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亲情联结,也有利于激励一个民族、国家不断前进、发展、强大,也更有利于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广府地区传统时令节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脐带。时令节庆中天人合一思想为广府人提供了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在行青、赛龙舟、赏月、登高放鹞等活动中,人们放松心情,找回童真,发现乐趣。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增进交流,体现出骨肉情深或天伦之乐,形成一种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当今世界,科技与工业日益发达,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所幸的是,当今社会上的许多变化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认同,也是对富有地方特色的广府传统时令节庆的充分肯定。

第三,广府地区传统时令节庆唤起广府族群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时令节庆中无论是亲近自然(如行青、赏月、登高),渴望团圆(如吃月饼、汤圆等),还是祈盼平安吉祥(如吃猪脷、摆年桔等)的平安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这种美主要体现在生命与生活之美。在亲近自然,家人团圆,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统文化习俗中,人们体会到了生活之美,也益加珍爱生命,并且广府传统时令节庆中的行为、愿望都发自于内心,充满了感情,因此,即使有时希望不能实现,结局未必圆满,但因为这些行为、愿望来自于心灵,它们也是美的。

第四,广府地区传统时令节庆警示了广府族群时刻毋忘防灾减灾。春节“行大运”、“行通济,无闭翳”,祈求新年风调雨顺,生活顺利;清明节插柳折柳戴柳寄托了对战争死难者、对痛失亲人的哀思,让人们毋忘国耻,精忠报国,感恩先辈;端午节烧艾草以熏蚊,喷洒雄黄以杀蚊虫,饮雄黄酒以驱“五毒”;冬至夜观天象预测冷暖寒冬,为“春运”、今冬明春农事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gzsdf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020-83501579(信息资料处)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447号 邮政编码:510091 电子邮箱:gzsdfz@gz.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09204806号-1 网站标识码:4401000003

广东广州

自2017年来您是本站第21292位访问者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