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要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志鉴研究 > 理论探讨

有关新常态地方志工作重点的思考

来源: 日期:2018-01-18

  有关新常态地方志工作重点的思考
   
   
   
  摘要:地方志工作已由阶段性的“临态”,进入到长期性的“新常态”。因此,地方志的工作重点,不是何时启动第三轮修志,而应是全面履行好《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的五条职责,重点扎实做好编修年鉴工作,既要从为第三轮修志积累资料的角度编好年鉴,也要增强年鉴的现实实用性和可读性,为现实做好服务。在地方志的日常工作中,更应重点做好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编辑出版现实需要的区情书籍,举办地情展览,当好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扎实做好各种地情调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最佳的现实服务。
   
  关键词:年鉴 地方志资源 开发利用
   
   
  编修地方志是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文化工作。历史上,历代王朝都在一定的时间间隔下,组织编写全国各地地方志,以达“传史、资政、教化”之作用。惟民国时期因战乱,没有普遍写地方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8年跨进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于80年代开启了盛世修志,广州市至今已完成了新中国后的两轮修志,为社会、为历史贡献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志书和地方历史文化书籍。
  在修志中,由于重视保障志书质量,要求深入挖掘史料,并要确保史料的真实可靠,在深入挖掘与考证过程中,收获了不少“中间成果”,并对这些中间成果以出专集、办展览等形式,推出社会,繁荣了社会文化,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赞誉。同时,由于地方综合年鉴工作,也已归入地方志工作,使地方志工作,由特定时段修志的阶段性工作,成为了常态性的文化工作。2006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467号》公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給出了新中国地方志工作的法规依据。2015年底,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方志流传绵延千载,贵在史识,重在致用。各级政府都要关心和支持地方志事业发展,也希望地方志工作者继续发扬方志人精神,志存高远,力学笃行,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 2016年 3月 1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 2020)》,其中,第十六章“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建设岭南文化中心”的第四节“塑造岭南人文特色”中,明确提出:“重视修史修志”。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到广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各级政府对修志工作的指示,正式标志着地方志工作已进入常态化工作的新阶段。
  完成了第一、第二轮编修地方志工作,进入常态化的地方志工作应该怎样做?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履行下列职责:(一)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二)拟定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三)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四)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组织整理旧志,推动方志理论研究;(五)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 由于地方志书的编修出版是有一定历史时限间隔的,因此,作为市、区的地方志办公室,不应是选择马上进入第三轮志书编修,而应是全面履行好《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的五条职责,重点编好综合年鉴,做好第三轮修志的史料的积累。同时,重点做好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一、 编好综合年鉴
  1、 从为第三轮修志积累资料的角度编好年鉴
  年鉴,应是从西方传入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其的解释是“book issued once a year, giving information (reports,statics,etc) about a particular subject.”[i] 意思即是“年鉴,一年出版一次的书,提供特定主题的信息(报告、统计资料等)”。今天,360百科对“年鉴”这一词的解释是:“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年表、图录、书目、索引、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属信息密集型工具书。”[ii]如果说,史书是记述历史的载体,日报、晚报是辑录当日相关新闻的载体,周刊、月刊、季刊是辑录相关主题的信息在相关时段的载体,年鉴就是介乎史书与后两类载体之间的一种载体——梳理与报告刚逝去的一年的相关信息的载体。而且,年年累积,数十年间就会形成一套巨大的实际上史书,加上整理编辑,就可编修成志。
  我们的年鉴,就应该涵盖未来志书所需要的内容,包括:当年实施的新政策(或改变的政策),重要机构的设立、改组或合并,重要的领导人事任免,重要的经济工作和社会统计资料,重大经济、文化、科研成果,重大获奖项目,对社会有影响的重要人物的当年活动,重大天灾、人为事故、违法犯罪,行政区域的变化等等要素。
  因此,我们只要做好了每年综合年鉴的编修出版工作,就是做好了在今后三十或五十年后启动的新一轮的修志的史料的积累工作。当然,届时还有一个时间对这些史料的洗练、筛选的问题。
  2、增强年鉴的现实实用性和可读性,为现实做好服务
  年鉴可以为未来若干年后新一轮的修志积累资料,这是年鉴的未来的价值。而年鉴还应体现现实的实用价值。这就要处理好全面涵盖的方方面面的一般记述与应该突出的当时社会热点、公众关注人物等的特别记述间的关系。加强为现实服务的意识。我们在2006年,曾尝试把这两者结合,编修了《广州市荔湾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年鉴(2006)》,社会反响较好。如书中的各街街巷平面详图、报刊登载的百姓生活实录选(《广雅中学新疆班学生的广东“妈妈”张小平》、《生命的长跑》、《九旬老人坚持冬泳健康长寿》、《少年舍身救人献出年轻生命》等文),以及“学者论坛”专栏的王春云博士文《广州玉器墟和翡翠文化历史渊源初探》等,都有较高的现实实用价值和存史价值。在照片的选用方面,也兼顾了这两方面,如选用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逢源街视察、省委书记张德江到南源街视察、韩国演员李英爱(电视剧《大长今》演员)亮相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法国里昂第七区区长佛拉孔第回访已结为友好城区的荔湾区、外国友人参观广州十二甫詹天佑故居纪念馆等。
  今年,越秀区地方志办公室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一起编写出版了《越秀史稿》一套六册,也是大大提升了历史书籍的现实实用性与可读性。
  年年与社会见面的年鉴,是否更应在提升现实实用性与可读性上下更多功夫呢?
  二、做好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这短短十个字,其实蕴含了很深很广的内容。新中国第一轮修志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地方志机构都交出了不错的答卷。像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其他单位一起挖掘整理编辑完成的《广州大典》,整理了清代以前有关广州的史料成书,使人们能很方便地查找应用,就是一项造福后代的浩大文化工程。我办在这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就是通过第一轮修志中征集到的詹天佑自修家谱(复印件)和其他相关史料,证实了詹天佑原称的“南海人”,实是清代由南海捕属管辖的今广州西关地区人,这项研究,获得了北京詹天佑纪念馆专家和南京大学等研究詹天佑专家的认可。在获得了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后,在黄沙竖立由大师潘鹤设计的詹天佑像。区有关领导批准在黄沙十二甫建立了詹天佑故居纪念馆。结合我办以往工作实践,个人认为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可在下面各方面开展:
  1、编辑出版现实需要的区情书籍
  第一二轮修志,都挖掘了不少以前未见出版的史料,或只在很久以前出版过现已在市面绝迹的史料,志书篇幅有限,很多很有价值的具体内容都不能放进志书中。这些史料就很值得按单个主题出书、成集。例如,我们以十三行的专题就出过一些书:《潘同文(孚)行》(此书与市地方志办公室合出)、《广州十三行沧桑》等。在詹天佑这一专题上,出过《詹天佑书信选集》(此书由我办与铁道部詹天佑纪念馆、武汉詹天佑故居陈列馆一起合出)、《詹天佑》、《詹天佑创业著述精选和创业哲学思想研究》等。另外,由于志书的体例所限,使其主要读者群只是学者与研究者,因而,对于志书中大众关注的热点,出普及型专题书籍,就会获得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办在1997年根据区政府迎接荔湾文化艺术节的出书要求,编印出版了《广州西关风华丛书》一套四本:之一 西关名胜古迹,之二 西关地名掌故,之三 西关名人选介,之四 西关与詹天佑。这套书共印了10000套,在社会上很受欢迎。随着当前中央“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近年对十三行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昔日的十三行外文资料可以翻译出版成书。大量的各界历史名人的业绩和事迹,也值得成书,如辛亥革命后的广州商会会长陈勉畬,星群中药提炼厂创始人、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已在广州单味提炼出中药青蒿的丘晨波,刚去世不久的粤剧艺人罗品超、罗家宝等。
  2、举办地情展览
  地方志机构在挖掘史料时,会接触不少名人及名人之后,也接触到不少文物。除了出书写志记下这些历史外,还可以办实物展览,为社会提供直观的展览展示。例如,2004年,我们与北京的詹天佑纪念馆合作,在广州沙面举办了清代首批官派留美广州西关幼童文物展览,展出了詹天佑及其一起出国留学的广州西关幼童梁普照、梁普时兄弟的文物。在广州引起轰动。我们还曾与南方集藏协会联合举办过粤剧“戏桥”(剧情介绍宣传单)展。2005年荔湾区在十二甫建成了詹天佑故居纪念馆,该馆开馆后,原由区文化局管理,后移交我办管理,成为我办为社会提供展览服务的一个阵地。
  我们还曾在市地方办公室支持下,建立起区地方志馆,该馆虽有一定藏书,也有几件文物,但如何向社会开放,还须进一步探索。
  3、 当好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由于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港,广州的历史必然与海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接触到这些历史,就必然接触到这些联系。地方志机构因而也就是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我们应该自觉地担当起这一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gzsdf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020-83501579(信息资料处)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447号 邮政编码:510091 电子邮箱:gzsdfz@gz.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09204806号-1 网站标识码:4401000003

广东广州

自2017年来您是本站第21292位访问者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