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要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志鉴研究 > 理论探讨

[雍正]《从化县新志》版本和编纂研究

来源: 日期:2018-02-11

  [雍正]《从化县新志》版本和编纂研究
   
  提要:[雍正]《从化县新志》是从化历代县志中,时代最近,体例较一致,内容较翔实的志书。本文从文献学和方志学的角度,对[雍正]《从化县新志》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版本源流,考察其异同,分析其编纂特色,挖掘其史料价值,以考镜源流,辨章学术,为研究从化地方史提供佐证。
  关键词:[雍正]《从化县新志》;版本;编纂;研究
   
  从化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置县。据李默《广东方志要录》,,从化县志的编修,始于明代。至1949年止,曾先后修县志7次,其中明代3次,清代4次。明代有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吕天恩修的1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黎民表纂的1部和崇祯七年(1634年)王至章修的1部共3部;清代有康熙元年(1662年)孙绳修的1部(注:康熙四年(1665年)刘从雅、康熙六年(1667年)骆祚久、康熙十一年(1672年)俞嶙、康熙十六年周起凤、康熙十九年贾国楗曾在《孙志》基础上递增修)、康熙三十年(1691年)郭遇熙修的1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梁长吉修的1部和雍正八年(1730年)蔡廷镳修的1部共4部。在从化县历代所修的县志中,现存4部,佚3部[1]。据1985年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在现存的4部县志中, [雍正]《从化县新志》共有四个版本,一是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处的清康熙四十九年修,雍正八年续修刻本(下简称“雍正本”;二是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处的清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下简称“宣统本”);三是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处的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下简称“民国本”);四是藏于湖北图书馆的抄本。
  2005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广州大典?地方志专辑》的编辑工作,藉这项工作之契机,我得以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将这四个版本中除抄本外的各个版本都浏览了一遍,并尝试从文献学和方志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对[雍正]《从化县新志》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版本源流,考察其异同,分析其编纂特色,挖掘其史料价值。现记下管窥之见,并整理成篇,以求教方家。
  一、[雍正]《从化县新志》版本源流
  [雍正]《从化县新志》在编纂、增补、续修、修订、重刊的过程中,出现了“雍正本”“宣统本”和“民国本”等多个版本。但是,笔者认为, [雍正] 《从化县新志》虽名为雍正年间编纂,但却是源于[康熙四十九年]《从化县志》。理由有三:一是[雍正] 《从化县新志》仍沿用[康熙四十九年] 《从化县志》的“凡例”(见图1、图2)。二是两志篇目大致相同(见表1)。三是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 [雍正] 《从化县新志》五卷与[康熙四十九年] 《从化县志》五卷的纂修者均著录为“郭遇熙”;“雍正本”的版本著录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修,雍正八年(1730)续修刻本”[2]。三是李默在《广东方志要录》中认为[雍正]《从化县新志》是蔡廷鏕据郭(遇熙)修梁(长吉)增本增修的。[3]
  图1(“雍正本”凡例)
  图2(“雍正本”凡例)
  表1:
  [康熙四十九年] 《从化县志》和[雍正] 《从化县新志》篇目对照表
  [康熙四十九年] 《从化县志》[4]
  [雍正] 《从化县新志》
  建置沿革、分野、气候、风俗、疆域、山川、城垣、学校、礼制、庙祀、灾祥、公署、职官、田赋、物产、盐铁、兵防、屯田、屯署、矿山、选举、治行、人物、武功、耆寿、列女、艺文、坟墓、杂纪
  卷一:县总图、县城图、学宫图、先农坛图、御书亭图、县署图、关帝庙城隍庙合图、乡约亭图、预备仓图、大魁阁图、演武亭图、忠义祠图、蓝田庙总图、文峰塔总图、书院总图、节孝祠图、水东总图、水西总图、马村总图、流溪总图、建置、分野、气候、风俗、疆域(铺递、墟市附)、山川(津渡、名胜附)、城垣
   
  卷二:学校(义学、学租附)、礼制、庙祀、灾祥、公署(亭馆、恤政附)、职官、田赋、物产、盐铁、兵防、屯田屯署、矿山
   
  卷三:选举、治行、人物、武功、耆寿、列女、古迹
   
  卷四:艺文
   
  卷五:艺文、
   
  可见,研究[雍正]《从化县新志》的版本源流,应从研究[康熙四十九年]《从化县志》开始。
  清康熙三十年,朝廷下令修一统志,檄征各省、郡、县志书。时任从化知县郭遇熙认为,县志跟历史著作是性质相同的东西,事实一定要真实,才可使过去经验得以发扬光大,今天和将来得到有益借鉴。它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事情。但因朝廷确定的修志期限极严,因此他只能按照康熙元年孙绳所修的《从化县志》的体例,在其基础上进行补充纂辑,修成《从化县志》并刊刻。[5]
  康熙四十九年,朝廷再一次催交县志,时任从化知县梁长吉对郭遇熙于康熙三十年所修的志书进行了增补,改名为《从化县新志》,并利用原板,加刻增补部分,修成梁长吉增补的《从化县新志》,并予以重印。正如梁长吉序所云:“余方下车之初,值部限甚近,不遑更定其间,数载以来,留心编摹,渐有次第,故序论诸篇,不欲复相沿袭,颜曰新志,以别已刻之成书也。”
  雍正八年,朝廷要修一统志,向各省征集通志,以备采择。各省地方长官将此事下达到县,要求各县上报地方史料。时任从化知县的蔡廷鏕在县学东廊成立了一个编修局,集中了一批大官、名流,在[康熙四十九年]《从化县志》的基础上对志书内容进行增补和修订,并在梁长吉版的志板上进行增修补板,修成[雍正] 《从化县新志》。其规模体例,大都按照原来的格局。但其中混乱没条理的,就重新安排次序,散佚不全的就增补有关的内容。如沿革、分野、气候、疆域、山川、城垣、田赋、物产等方面,原都有详实记载,无须再费笔墨。但有些地方,如旧志把茶亭、养济院、漏泽园、书院都列入“公署”这一类,把坟墓当作古迹等编排不恰当的,就加以订正,使之名实相符,体例合理。[6]
  宣统元年,时任从化县知事史允端到任后寻找旧的县志未获,查询原因,知旧板被火烧毁,且保存下来的旧县志也很少。后萧锦洲送了一部给史允端,并建议继续修订。但史允端认为年代久远,搜集资料不容易,如不分类编查,按乡采访,就没有效果。于是先拨款三百hun,设立采访局,把萧锦洲提供的“雍正本”重新刻板、排印,印成“宣统本”,散发到各乡。[7]
  民国十八年,李宝祥到从化县主理工作,因“宣统本”日久残缺,遂计划在“宣统本”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并委托从化县教育会常务委员兼县立中学校长萧锦洲负责修订谬误的工作。萧锦洲没有改变县志原有的体例,篇目也没有增删,只对文字错漏,篇幅顺序颠倒等加以更正。同时,因“宣统本”所用旧地图过于简略,遂用陆军测量局新绘的县图取代“宣统本”的“县总图”,并制作《从化县乡村新旧名称一览表》附于后。[8]“民国本”于民国十九年在源源印务馆印,为铅印本。
  二、“雍正本”“宣统本”和“民国本”之间的异同
  [雍正]《从化县新志》在编纂、增补、续修、刊行、修订、重刊的过程中,出现了“雍正本”“宣统本”和“民国本”等多个版本,各个版本之间各有异同。
  (一)篇目基本相同(见表2)。
  表2:
  “雍正本”“宣统本”和“民国本”篇目表
  “雍正本”
  “宣统本”
  “民国本”
  卷一:县总图、县城图、学宫图、先农坛图、御书亭图、县署图、关帝庙城隍庙合图、乡约亭图、预备仓图、大魁阁图、演武亭图、忠义祠图、蓝田庙总图、文峰塔总图、书院总图、节孝祠图、水东总图、水西总图、马村总图、流溪总图、建置、分野、气候、风俗、疆域(铺递、墟市附)、山川(津渡、名胜附)、城垣
  卷一:县总图、县城图、学宫图、先农坛图、御书亭图、县署图、关帝庙城隍庙合图、乡约亭图、预备仓图、大魁阁图、演武亭图、忠义祠图、蓝田庙总图、文峰塔总图、书院总图、节孝祠图、水东总图、水西总图、马村总图、流溪总图、建置、分野、气候、风俗、疆域(铺递、墟市附)、山川(津渡、名胜附)、城垣
  县总图、县城图、学宫图、先农坛图、御书亭图、县署图、关帝庙城隍庙合图、乡约亭图、预备仓图、大魁阁图、演武亭图、忠义祠图、蓝田庙总图、文峰塔总图、书院总图、节孝祠图、水东总图、水西总图、马村总图、流溪总图、建置沿革、分野、气候、风俗、疆域(铺递、墟市附)、山川(津渡、名胜附)、城垣、学校(义学、学租附)、礼制、庙祀、灾祥、公署(亭馆、恤政附)、职官、田赋、物产、盐铁、兵防、屯田屯署、矿山、选举、治行、人物、武功、耆寿、列女、古迹、艺文、坟墓、杂纪
  卷二:学校(义学、学租附)、礼制、庙祀、灾祥、公署(亭馆、恤政附)、职官、田赋、物产、盐铁、兵防、屯田屯署、矿山
  卷二:学校(义学、学租附)、礼制、庙祀、灾祥、公署(亭馆、恤政附)、职官、田赋、物产、盐铁、兵防、屯田屯署、矿山
   
  卷三:选举、治行、人物、武功、耆寿、列女、古迹
  卷三:选举、治行、人物、武功、耆寿、列女、古迹
   
  卷四:艺文
  卷四:艺文
   
  卷五:艺文、坟墓、杂纪
  卷五:艺文、坟墓、杂纪
   
   
  从表2可看出,[雍正]《从化县新志》的三个版本中,除“雍正本”“宣统本”分卷,而“民国本”不分卷,以及“雍正本”“宣统本”卷一 “建置”,而“民国本”是“建置沿革”两个不同之处外,篇目基本相同。究其原因,可从“宣统本”和“民国本”的编修者的序中找出。“宣统本”的编修者史允端(清宣统元年从化知县)在《重印从化县志引》中提到,“将旧志排印一百部,散给各乡,以便按类搜罗,俾采访者有所遵依。”“民国本”的编修者李宝祥(民国时从化县县长)在《重印从化县志序》中提到“所有原书编次,悉仍其旧”。可见,“宣统本”和“民国本”旨在对“雍正本”进行补充、修订,不是另起炉灶重修,因此,[雍正]《从化县新志》三个版本的篇目并无大的改变。
  (二)内容有所增删(见表3)
  表3:
  “雍正本”“宣统本”和“民国本”内容差异表
   
  编号
  位置
  “雍正本”
  “宣统本”
  “民国本”
  1
  序
  蔡廷鏕
  与“雍正本”相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gzsdf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020-83501579(信息资料处)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447号 邮政编码:510091 电子邮箱:gzsdfz@gz.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09204806号-1 网站标识码:4401000003

广东广州

自2017年来您是本站第21292位访问者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501号